9月18日—9月20日,「磐心初 甘霖注——磐霖資本十周年慶典暨投資人大會」在浙江安吉悅榕莊酒店成功舉辦。
大會現場,磐霖Family中的新老朋友、合作伙伴、投資人、被投企業創始人200多嘉賓到場祝賀,并與經濟學者、產業專家等謀勢論道,共話未來。會上,磐霖資本宣布其LP機構化程度最高、資金規模最大的基金——科創旗艦基金正式成立。
在科技創新大勢下,風口與賽道變換,企業尋求突破與進化,創投行業迎來了新的分水嶺,要投出好的項目越來越依賴投資人的專業能力。而創業者群體中,那些深刻理解產業,擁有核心技術的專業型人才也將會更為凸顯。在褪去浮躁的市場里,那些務實的專業投資機構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優質的科技創新型項目,有更多的時間去對項目做更深入的判斷,做新時期的“狙擊手”。
潮起潮落,我們這批投資中國科技創新的老兵,對中國產業升級原因邏輯和發展路徑,中國企業痛點、環境政策調整、資本市場偏好經過了十年的沉淀。我們也將帶著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中國消費升級及產業升級的信心,逆流而上,做長期主義者,在風云變幻中繼續征程,錨定確定性。
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市場過去十年快速變化、不斷前行。十年間,中國VC從1.0走向了3.0,在變化中成長是VC的精髓。而擁抱變化、走出舒適區,也成功地塑造了磐霖資本,引領磐霖資本穿越機遇與泡沫、暖春與寒冬。
持續成長,羽翼漸豐,在磐霖資本十周年慶典峰會上,創始主管合伙人李宇輝先生向大家展示了作為一家剛滿十歲的年輕VC,磐霖資本十年進化的模樣:投資領域不斷聚焦,領先市場的認知,投資階段前移,洞察深化,專業團隊逐漸完善。
李宇輝表示,通過十年的積累,磐霖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投資框架——圍繞科技創新引領消費升級的主題,聚焦商業模式的應用價值,在消費供給端智能化改造和醫療健康兩大領域尋找優質的投資標的。
李宇輝用一組數據描摹了磐霖資本十年的成績:Pre-A到A輪之前項目的投資資金占比為86% ,項目數量占比92%;項目領投率為67.31%,領投資金占比71%;已取得后續輪融資(包括正在積極推進融資)的項目數量占比68% ,金額占比73.28%。
對投資事業執著的追求,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初心,是磐霖資本多年來的堅持所在。在不斷的進化演變中,磐霖資本正迎來一個新起點。未來,磐霖資本將持續深耕優勢領域,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消費升級投資主題、堅持精品投資方法、進一步打造精英團隊,持續尋找科學家中的企業家,投出具有行業引領性的優秀企業,并最終構建投資生態,協同產業并購整合,共創共贏。
2020年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對中國的發展道路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企業如何在內外不確定性中持續地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力?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系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之曙教授在《產權保護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演講中指明了方向,把握時代脈搏。
楊之曙教授認為,民營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力,發展核心技術是民營企業實現持續成長的關鍵出路。產權保護能助推科技創新民營企業應該通過科技創新,抓住國家大力發展創業板、科創板的機遇。同時,上市給民營企業帶來了低成本融資,讓企業實現了信息公開和透明,是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也是幫助民營企業家解決產權保護的方法。
“尋找科學家中的企業家,成就企業家中創新者”是磐霖資本的使命所在。在磐霖十周年慶典暨投資人大會峰會現場,磐霖Family的產業專家、科學家、企業家們從不同維度地闡述了對科學家中的企業家的理解。
創業的發端,有時是靈光一閃的想法,有時是基于對需求和技術判斷??茖W家創業也不例外,但科技創新領域的創業,人才是核心,技術是關鍵。科學家創業不僅要有沖動、要有環境,還要回歸科學。
成都先導(688222)創始人李進博士發表了題為《如何從科學家轉型為企業家》的演講,他通過自己從科學家到企業家的成長歷程,分享了他對于科學家創業,并成功轉型成企業家幾點關鍵的感悟:“科學家創業要尊重產業現實,敬畏市場規律,以發展企業自身硬實力為根本;公司從成立第一天起一直在深耕技術,不斷積累,不成熟的時候不急于推向市場,而是選擇等待合適的入場機會?!?/span>
金仕生物創始人、董事長鐘生平博士則分享了他對《中國醫療器械領域創新》的洞察,他指出,中國醫療器械的發展突飛猛進,創新的空間巨大,產品的升級換代市場巨大。提及創新,鐘生平博士表示:“中國醫療器械創新的土壤需要市場、技術、法規、資金、IP,而創新的驅動力來自政府、廠家、患者。創新會永遠持續下去,但一定要針對未滿足需求,注重實用價值,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技術和產品,拒絕‘偽創新’和‘洋創新’”。
這些年,中國的藥物研發產業一直在追求更高的制高點,新藥研發是磐霖資本自成立以來就重點布局的領域,而磐霖資本也是國內比較早的進行創新藥的投資的VC之一,最早公開提出“創新藥的春天來了”相關觀點。在《藥物研發的創新之路》圓桌,磐霖資本邀請了Family中創新藥企代表的掌舵人與磐霖資本合伙人唐愛民一道探討創新藥發展的前景和遇到的問題,分享了對于中國藥物研發的遠見卓識。
瑞博生物創始人、CEO梁子才博士認為,腫瘤作為復雜疾病,肯定要通過combo來解決,小核酸有長效、安全、高效的優勢,可以幫助把組合治療發揮到極限,“腫瘤發展的所有通路都給它通了,就能達到一個可能根治的目的?!?/span>Apollomics(冠科美博)聯合創始人董事長余國梁博士坦言,腫瘤非常復雜,不能用單一方法治療,而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聯合治療。腫瘤的治療也不是按照藥物種類來分,而是根據疾病的科學原理。臨床設計也趨向于按機理來分,根據病人的biomarker來用藥。復諾健創始人、首席科學家賈為國博士則點出,腫瘤發生和體內免疫有一個平衡的過程,免疫治療極有可能把腫瘤變成慢性病來治療。對于藥物企業的創業發展,十年間變化很大,biotech現在才是真正的原動力,小公司走前期,大公司走后期,取長補短。勁方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呂強博士將解決癌癥的方法定位到通過疾病的生物機理和最新的生物學突破來尋找有效手段。他還指出,VIC模式可以針對某些企業或作為短期階段來做,但走得遠走的高的企業一定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親合力創始人、CEO劉辰博士則表達了對于腫瘤疾病治療的期待,“中國正處在創新藥巨大發展的前沿,科研人才多,政策支持力度大。藥物根據腫瘤微環境設計,固體腫瘤可能會像白血病一樣可控,我們正在治愈腫瘤的分界線?!?/span>
磐霖資本合伙人唐愛民先生總結到,腫瘤治療通過不同的手段取得不同的效果。腫瘤治療要從機理出發,不限于哪種手段,只要有更好的治療效果。他還點睛道:“如果說科學家是一條名貴項鏈上的大珍珠,那么企業家就是串珍珠的這根線。做企業是在為其他的人才提供環境,在做組織者?!?/span>
中國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轉型是確定性趨勢,自從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中國產業升級轉型談了至少10年,取得了一些進展。自去年以來,To B領域的創業與投資已經成為整個創投領域的主旋律,這一波浪潮將會比To C領域的投資持續時間為長久,貫穿中國產業升級全過程。而磐霖To B領域投資的企業,其發展核心是圍繞中國的產業升級轉型而來。
沃飛長空首席科學家/總裁、傲勢科技創始人董事長CEO郭亮博士聚焦工業級無人機助推整個數字化、產業數字化、各行各業數字化升級的整個過程展開。他表示,通用航空是人類高速交通的第四次革命,隨著無人駕駛航空器技術與新能源技術的進步,將極大的降低通用航空的運營成本與應用難度,通航產業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這其中,傲勢無人機通過無憂的產品、無憂的解決方案與服務徹底突破通航賦能傳統產業的瓶頸,推動產業數字化升級?!?/span>
新舊世界格局下,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交替轉換之中,中國制造業破局在于數字化。中國信通院副總工程師、博士后賀仁龍先生分享了對于中國工業互聯網趨勢的看法:“數字化轉型是中國制造業轉型的關鍵路徑,也是幫助我國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方式。目前受到了國家從政策到資金的全力支持。工業互聯網將打通設備、產線、生產和運營系統,獲取數據,實現基于數據和知識驅動的精準生產,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向?!?/span>
《中國產業升級轉型下to B企業創業之路》圓桌研討中,磐霖資本To B領域的代表企業分別從底層設施、數據、產業三個維度暢談了中國To B類企業的創業創新以及如何助力中國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川土微電子創始人、CEO陳東坡博士對于中國芯片行業的創新創業感觸頗深,“模擬芯片設計公司研發是關鍵,需要很深的研發體系保障持續研發能力;精準的價值發現及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將加快企業發展?!?/span>錙云科技創始人,CEO張澄宇認為,中小企業是工業互聯網的未來,他們關注的是生存問題,訂單和資金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所以To B創業企業的成長,最核心的是需要創業者思考清楚終極目標是什么。易買工品創始人,CEO朱洪濤和共軌之家創始人,CEO蔡繼業則從數據應用的視角點明數據技術應用幫助To B創業高效、持續的發展。朱洪濤表示,ToB消費不是沖動性消費,是供給端來驅動的,因此會有一個由慢到快的發展過程。蔡繼業也指出,供需錯配帶來了數字化協同網絡的訴求。對于ToB企業來說,一定要持續進行產品和運營的碰撞和迭代,并引入創新來給客戶帶來真正的價值,而不是簡單的價值轉移。瑞云冷鏈董事長、CEO鄭瑞祥則將數字化與冷鏈運輸結合起來,他闡述道,靠著網絡化和科技化將幫助冷鏈行業實現成本優化和效率提升,從而實現平臺的快速發展。圖漾科技創始人、CEO費浙平表示,ToB企業發展的難,構成了其競爭的門檻,這是To B企業邁坎過關的一條線。
主持人李宇輝先生在圓桌研討中也明確指出:“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已逐步從淺層管理向深層運營滲透,從銷售端向供應鏈、運維、生產、產業協同與整合的方向發展?!彼€進而提到,在未來的產業圖景中,新一批的to B企業通過對產業的深度洞察及對需求的精準把握,以底層技術創新、數據智能及產業鏈整合創新等手段,提升企業深層運營效果與產業效率,對產業的影響更為深遠,其成長軌跡與商業模型將帶來顯著變化,可投性與未來的商業價值大大提升。